首页 资讯 正文

非遗工坊采风行|土家族织锦:一面是千年图腾 一面是幸福画卷

体育正文 209 0

非遗工坊采风行|土家族织锦:一面是千年图腾 一面是幸福画卷

非遗工坊采风行|土家族织锦:一面是千年图腾 一面是幸福画卷

光明网讯(xùn)(记者 金昱希)“咔嗒(kādā)、咔嗒……”湖南省张家界市,在乖幺妹土家织锦(zhījǐn)非遗工坊里(lǐ)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代表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(jìyì)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龚琴俯身于织机,脚踏竹竿、手握挑刀,边挑边打、连挑带织。随着她手中的经线、纬线交织变换,一段象征吉祥如意、生生不息的“万字流水”纹织锦跃然眼前,正反两面图案相同,古朴又精美。 图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织锦(zhījǐn)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龚琴正在进行“万字流水”纹(wén)织锦织造。光明网记者 金昱希摄 土家族织锦在土家语中被称为“西兰卡普”,意思是(shì)“织着各式各样美丽图案的土家花铺盖”。龚琴与这项技艺的缘分,已走过了20多年(duōnián)。“像这样的一条‘万字(wànzì)流水’纹(wén)围巾,即使很熟练,我们也需要一周左右(zuǒyòu)的时间才能完成。”她轻抚织锦上的纹路,向记者展示这项千年技艺的肌理,“因为花色(huāsè)复杂,工作时要全神贯注,一旦出了错误,就得拆掉重织。” 在她的身边(shēnbiān),数十位“织女”聚精会神,干得热火朝天。而当我们将视线转向一旁,还会发现,几个孩子正专心(zhuānxīn)地读书、玩玩具。这(zhè)特别的一幕,却是乖幺妹土家织锦非遗工坊的日常。 “工坊采取弹性(tánxìng)管理机制,我们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,节假日还可以带娃来上班。”龚琴揽过小女儿笑着(zhe)说。在这里,像龚琴这样“守着娃、赚着钱、养着家”的(de)妈妈不在少数。 “原来我在广东打工,做皮具制造相关的工作,工资(gōngzī)不低,但离家远,不方便照顾老人(lǎorén)、孩子。”“85后”的宋婷婷分享道。 虽然是土家族姑娘,但最初的她(tā)对织锦并不了解。“小时候,只(zhǐ)见过奶奶辈有木质的纺线车,没摸过织机。”宋婷婷说。来到非遗工坊后,她才开始(kāishǐ)学习使用土家族织锦技艺,“如果只是想要学会最简单的挑花,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(shíjiān),但真正(zhēnzhèng)要制作精品,则需要一两年的努力。” 经过多年打磨,如今的(de)她已是工坊(gōngfāng)里的能手,在推动非遗传承、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。其中,最让她骄傲的经历是带着土家族(tǔjiāzú)织锦“走出去”。在四川、广西等地举办的文旅推介会上,在韩国(hánguó)、越南等国家与地区举办的文化展览中,她穿着传统民族服饰向大家介绍土家族织锦与创新产品,获得(huòdé)了满满的成就感。 传承古老技艺、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,工坊不断推动着土家族(tǔjiāzú)织锦(zhījǐn)融入现代生活,不仅借助张家界的旅游资源优势(zīyuányōushì),打造土家织锦文化创意园,设置了观光工厂、研学科普馆、产品(chǎnpǐn)展示中心等多元化空间,还开发出一系列文创(wénchuàng)产品:小(xiǎo)巧精致的冰箱贴、图案靓丽的服饰、独一无二的阔耳兔玩偶……这些带有土家族织锦元素(yuánsù)的小物件,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。线下展览、线上宣传,多管齐下,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爱上了这门传统技艺。 图为(túwèi)游客正在(zhèngzài)土家织锦文化创意园中选购文创产品。光明网记者 金昱希 摄 截至目前,乖幺妹土家织锦非遗工坊(yígōngfāng)累计培训3500人次,带动1463多名农村妇女脱贫致富(tuōpínzhìfù),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。2024年,工坊产值达(dá)8000余万元。 展望未来,“龚琴”“宋婷婷”们充满信心。在(zài)她们心中,土家族织锦不仅仅是一门技艺,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,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(qiáoliáng)。这些心灵手巧的土家族姑娘将坚守续写着土家族织锦的故事,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(shídài)绽放(zhànfàng)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非遗工坊采风行|土家族织锦:一面是千年图腾 一面是幸福画卷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